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:你正興奮地給企業裝上AI“外掛”,想用大模型分析報表、讓Agent自動跑流程,結果一運行,系統屢屢報錯,數據也不支持。這時候,你突然發現:不是新技術不行,而是用的系統平臺太老了。
這就是企業當下的難題:既想用AI,但又用不了;即使勉強用,也往往用不好。就像老式手機難以流暢運行微信一樣,不同代際的事物往往因技術的差異而難以兼容。
不久前,用友聯合北大推出了“CIO/CDO數智化進階課程”,聚焦AI如何深度賦能企業。令人意外的是,竟有60%的學員是企業董事長親自參與。這是為什么?
事實上,AI不僅是技術的升級,更是對企業整體業務邏輯的重構。過去我們所依賴的信息化系統,大多以部門為單位搭建,導致數據割裂、流程僵化、主數據缺失,早已難以支撐當下日益復雜的業務需求和智能決策??梢哉f,正是這些老系統的局限性,倒逼著企業家主動做出改變。
于是,“數智煥新”出現了。它意味著,企業要借助新一代軟件產品和技術架構,打通數據、融合系統,讓AI下沉到每一個業務環節中去。那么問題來了:
誰能幫助企業完成這一平臺的升級與轉換呢?
1、大型企業為什么需要“原生一體”?
這個問題很簡單,那就是AI需要。
《首席信息官》認為,真正的煥新,拼的不是一時沖動,而是對企業整個系統能力與長期布局的考驗;也不是簡單外掛一個新功能,而是要重構一套適配智能時代的數字骨架,從底層架構到交互邏輯,從數據流到業務流,都需要適配大模型、Agent。
年初,用友BIP企業AI的發布,為企業應用AI提供了落地抓手。面對眾多企業在系統分散、數據孤島中的困境,用友結合企業AI的四大特性——統一數智底座、嵌入核心業務、結果可靠、安全合規,提出了一個關鍵性命題:真正有效果的、可持續輸出價值的AI,必須扎根于“原生一體化”的土壤之中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“原生一體化”?用友從多個維度進行了解釋。
從技術層面看,原生一體化分為三個層次——云原生、數據原生、AI原生;從產品層面看,數據平臺與上層應用之間必須是原生一體化,無論是業財大數據、生產數據,還是核心主數據,都要在統一架構下高效協同與實時共享,無需額外的數據治理,而是直接服務于模型和上層應用。
從企業應用層面看,AI不再是外掛,而是讓數據與智能從一開始就嵌入核心業務流程,實現數據+流程+智能的原生一體化。這就像人體的神經、血液與骨骼天然聯動一樣,用友 BIP 將從源頭打破數據孤島和應用煙囪,消除智能碎片,實現企業智能化轉型的無感升級。
而且,基于這一理念,用友依托用友 BIP,還構建起從平臺底座、領域應用到生態服務的三層原生一體化架構。這套體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“全拉通”,即所有應用之間、應用與平臺之間、平臺與 ISV 生態之間實現全面的互聯互通;同時,從成長型企業到大型集團、從核心企業到產業鏈成員的各類應用系統,也實現了原生一體化打通。
此外,更具顛覆性的是,用友還打造了全棧云一體化服務,從基礎設施到底座平臺,從領域應用到生態服務,各模塊天然咬合、無縫協同。這意味著企業無需在集成成本和運維復雜度之間反復權衡。當競爭對手還在為系統對接焦頭爛額時,原生一體化的企業已實現了AI輔助決策、智能運營。
2、如何讓AI應用落地?
在理解了“原生一體化”的內涵之后,一個關鍵問題隨之浮現:企業如何避免紙上談兵,真正將這一創新架構與 AI 深度融合,切實賦能業務?不妨看看領先企業是如何落地實踐的。
某短保食品企業,其最大挑戰就是產銷協同:生產少了,門店斷貨;生產多了,又因保質期短造成浪費。借助原生一體化平臺,他們打通了從原料采購到生產、倉儲、物流的全鏈條,構建了數據驅動的供產銷協同體系,徹底打破“生產歸生產、銷售歸銷售”的傳統部門壁壘,實現業務聯動與精準響應。
某制造行業集團企業,為了更好地打造新能源光伏數智化工廠,它們從建廠之初就原生搭建了一體化的數智化平臺,實現多業務流程協同閉環。通過全要素連接管理,生產計劃執行準確率提升 50%,物料供應效率提升 45%,現場執行效率提升 30%。利用智能化算法,降低截斷損耗約30%,減少拼棒庫存600W-800W,提升優等品率,可以說達成了降本增收,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目標。
如果說這兩則案例生動詮釋了原生一體化如何深入業務一線,那么某醫藥流通企業的實踐直接將這種能力延伸至員工個體。
該企業打造了一個智能、高效、協同的數智化人力平臺,實現了戰略、組織、流程、人員與數據的一體化管理?,F在,員工通過自助服務平臺就能看到每天為公司創造的價值,干勁兒自然更足。同時,系統與薪酬共享平臺無縫銜接,讓人資管理更加精細化,組織經營更有活力。
因此你會發現,只有在一個真正統一、靈活、智能的技術底座之上,原生一體化架構的價值才能被充分激發,轉化為企業的組織力、執行力與核心競爭力。為實現這一目標,用友BIP基于統一的數智底座,打造出三大端到端能力,全面覆蓋企業業務與管理全場景,構建真正具備 AI 原生能力的企業。
橫向上,用友BIP貫通業務與管理的全價值鏈,實現研、產、供、銷、服全過程的拉通,推動人、財、物、項、協全面融合。基于統一平臺,用友構建了覆蓋數據架構、技術架構和智能體在內的十大領域服務,讓企業最核心的管理真正靠一個底座、一套語言來支撐。
縱向上,用友BIP貫穿集團企業全級次,實現集團總部與各成員單位共用一套系統,支撐統一戰略管控與穿透式監管。特別是對于多元產業布局的集團,用友BIP原生一體化平臺真正助力其實現內部交易協同,多組織經營一穿到底,提升了整個集團的運營效率。
斜向上,用友BIP打通企業內部與外部組織,構建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協同生態體系,全面提升整個產業鏈的運營能力。例如,制造企業通過實時共享VMI、GID等關鍵數據,與供應商在統一平臺上高效聯動。這讓供應商得以精準備料生產,企業也能快速響應翻單需求,真正實現協同作業的高效與便捷。
此外,用友BIP還實現了企業全生命周期覆蓋,也就是支持他們從中小型到大型、超大型的發展躍遷,一套系統全程陪伴,持續賦能。
《首席信息官》用一句話總結,無論是短保食品行業的精準產銷協同,還是制造業智能工廠的升級,都印證了用友BIP的獨特價值,即通過"橫向貫通價值鏈、縱向穿透集團層、斜向鏈接生態圈、全周期陪伴成長"的原生一體化架構,將AI能力原生融入業務流程。而且,這種深度結合讓企業不再停留于單點AI應用,而是從數據采集、模型訓練到智能決策,形成閉環體系,從而真正釋放AI的倍增效應。
3、以原生之力,智贏未來
當AI成為新質生產力,企業正面臨關鍵抉擇:如何突破傳統數字化瓶頸,實現真正的智能升級?用友BIP原生一體化平臺給出了答案。通過"一個底座、一套語言",將AI能力深度融入企業全價值鏈,最終轉化為降本增效、決策效率、合規風險和商業創新的全面提升。
這不禁讓我們發現,中國企業軟件從未像今天這樣,擁有如此強大的信心與實力。這份底氣,源于一句自然語言就能喚醒企業經營全景的能力,源于原生一體化架構的扎實落地與真實案例的持續驗證,更源于用友37年以來持續積累的知識資產和行業洞察,這些共同構筑了用友在Agent時代的核心競爭力。
我們相信,在未來,用友BIP仍將是驅動商業創新的核心平臺,持續賦能企業在“數智煥新”這場刻不容緩的變革中,以原生之力,智贏未來!